急救护理模拟人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

心肺复苏属于最重要、最基本的抢救生命的理论与技术,其属于一种看似成熟却含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必须给予重视。心肺复苏属于一项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复苏质量属于提高复苏实际效率的重要环节,但是护理人员积极有效地在复苏过程中和医生进行密切配合,是能够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步骤。心脏骤停病人就诊后,高年资护理人员及时快速判断病人的意识,估测生命体征,开放气道、吸痰、吸氧,确保呼吸顺畅,准备气管插管、打开人工呼吸机,严格监测实际病情改变,负责抢救现场的整体指导。治疗护理人员实施胸外按压等待医生到位,迅速创建不少于2条有效的静脉通路,使用心电监护仪,帮助医生进行除颤、抽血、配血、输血,落实临时的口头医嘱,配合医生实施穿刺检查。低年资护士负责报告医生,备好抢救仪器,配合高年资护士实施气管插管、吸痰、吸氧等操作;帮助治疗护士连接心电监护,必要的压迫,如止血、固定,导尿,做好相关抢救工作的记录。
护理步骤
(1)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属于心肺复苏最方便有效的措施。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体位,按压胸骨下段位置,两手交叉重叠、有规律地进行按压,频率>100次/min,胸骨向下按压超过5cm。若实施者的按压位置、方法、姿势错误,则按压属于无作用的,严重时会导致患者肋骨骨折、肝脾破裂等不良后果。若频率过低,动脉的供血不足,按压也是无效的工作。在抢救过程中,配合医生实施胸外按压,进行除颤时,帮助医生暴露患者胸部、涂抹导电胶等,同时马上通知其他工作者,每5个心肺复苏周期替换按压者,按压停歇时间5~7s,保证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性。
(2)创建有效的人工气道:由于心脏停搏后,呼吸也会骤停,进行心脏复苏的同时进行呼吸复苏。畅通气道属于心肺复苏最基本、最早运用到临床抢救工作的方法,能够保障身体的血氧分压,保证重要器官的氧气供给。心跳呼吸骤停初期,因为肺中存有过量的残留气体,胸外按压会促使呼吸运动,有利于气道开放,因此2010年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胸外按压应先行于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然而大咯血、误吸窒息、呼吸衰竭或分泌物堵塞气道时,必须及时实施气道开放,进行气管插管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准备好相关的用品,做好插管准备,管道插入后注好气囊给予妥善的固定,连接呼吸机,保证呼吸顺畅。开始时采取控制通气方法,自主呼吸及心搏恢复后,按照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节通气方式与呼吸机参数。
(3)复苏后的护理:密切监测血压情况:开始每5min测1次血压,至慢慢稳定,然后延长每0.5h或1h测量1次,直到血压获得有效控制。观察心电监护:肾上腺素能够加快患者心率,代谢功能异常,也可诱发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严重时发生停搏。所以,必须密切监测心功能。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呼吸管理:心脏复跳后呼吸功能的维持非常关键,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恢复自主呼吸。①保持呼吸道顺畅,有效清理气道分泌物,属于非常关键;②密切监测呼吸频率以及缺氧情况,必要时加压给氧,调节吸、呼气比例,保持1:1.5为佳;③保障呼吸机有效通气;④气管插管>48~72h,大量气道分泌物难以排出,必须采取气管切开;⑤调节好呼吸机压力,过高的会加重胸腔压力,严重影响心脏搏出。预防肾衰竭:心脏骤停会导致肾小管变性而诱发肾衰竭,因此,进行导尿,密切监测尿量、尿比重,避免肾功能不全;预防感染,避免肺炎、肺不张等,重视日常基础的护理工作,避免产生压疮等并发症。
心肺复苏属于争分夺秒的抢救过程,不能浪费过度的时间,必须快速、准确地判断心脏骤停,尽早实施心肺复苏属于抢救成功的重要方法。急救护理程序属于一种以护理程序为主要改造内容,对常规的护理步骤给予优化以及创新,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思维灵敏,具备快速的应变能力,监测病情具有预见性,对心脏骤停患者可以给予正确的评估判断,有效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过程中的治疗与护理工作。急危重患者抢救步骤管理,急救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多项抢救工作一起开展,明显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治疗成本,获得了显著的效益。急救护理程序模式,科学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新老结合,突出优势,解决了护理人员工作内容,让其了解先后工作内容,安排人去做与如何做的情况,形成了系统的服务步骤,明显降低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以及重复性,有效节约了时间,保证患者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及时的治疗与护理干预。对呼吸、心脏骤停患者及时给予基本生命支持,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与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