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模型人,心肺复苏模型厂家

心肺复苏模型人
↓点击下图了解产品详情↓
CPR490

友情提示:

您只要致电:021-36355733 021-36355776 我们可以帮您推荐符合您要求的 心肺复苏模型人 相关产品!


传统CPR标准中强调连续胸外按压(CCP),并认为其能更好维持血流量,促进自主循环恢复(ROSC)和意识恢复。同时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心搏骤停患者行CPR时应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和次数,但实际院前抢救过程中,胸外按压受人工通气、除颤等操作影响,很难实现连续不间断胸外按压。间断胸外按压(ICP)是不同于CCP的人工胸外按压模式,既往研究发现,CCP较ICP能更好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最新研究发现,CCP虽提高胸外按压频率,但对患者实际存活率提高并不明显,甚至部分患者抢救和预后质量更差,因此选用哪种胸外按压模式目前仍存在争议。所有患者均由经专业培训的急诊救护人员行CPR操作,所有救护人员均持有《急诊上岗业务人员培训证书》、《心肺复苏合格证》,且熟练掌握CPR各项操作和注意事项。取患者仰卧位并固定于平台地面,救护人员站立于患者一侧,将一只手手掌放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1/3位置,另一手掌掌根置于第一只手手背,用力快速匀速按压,保证每次按压深度>5cm,每次按压必须保证胸廓完全回弹。心搏骤停是指各种病因导致心脏跳动突然停止,心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导致全身各重要脏器组织严重缺血、低氧,导致呼吸停止、意识消失、瞳孔放大直至死亡。研究指出,心搏骤停发生后如不及时抢救,4~6min即可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并在数分钟内导致生物学死亡,是急诊极具危害性的急重症。CPR是心搏骤停患者最重要的抢救措施,是通过胸外按压心脏增加胸膜腔内压形成暂时血液循环,改善心肌和大脑血氧灌注,将同时以人工呼吸替代自主呼吸,最终建立患者自主心脏搏动。研究证实,冠脉灌注压是维持心脏功能的保证,而心搏骤停只有维持冠脉灌注压在15mmHg以上时,才能较好实现患者ROSC,提高CPR抢救成功率,但心搏骤停后数分钟内冠脉灌注可迅速下降到20mmHg,且随后5min内未有效处理即可降至0mmHg,而及时、正确的胸外按压能短时间内提高并维持冠脉灌注压至15mmHg以上,因此有效胸外按压对提高CPR成功至关重要。临床研究证实,高质量胸外按压产生的胸泵作用可迅速提高胸膜腔内压力,而胸膜腔内压力与颈动脉压力的压力差,可将血液输送至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组织,其中心泵血量和脑血流灌注可分别达到正常水平的1/4~1/3和30.0%,并能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在60.0%以上,使机体处理相对低水平功能状态。复苏过程中如胸外按压中断,可导致机体血流循环停滞,进而影响心搏骤停复苏质量,相关文献报道,胸外按压每中断1s,可导致整体复苏成功率降低1.0%,而中断持续3~27s,复苏成功率降低可达到23.0%。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就明确指出,持续快速胸外按压和尽早除颤是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且指出因心搏骤停患者呈现濒死呼吸,增加气管插管难度,耽搁电除颤和胸外按压时间,而电除颤时机最佳时间窗仅为5min,很难第一时间行电除颤,因此强调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应首先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待室颤振幅和频率提高后再电除颤,以提高CPR成功率。同时2015年AHA指南中再次强调,心搏骤停患者急救复苏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和次数,以维持心、脑、肺等重要器官持续血流灌注,提高复苏成功率,因此推荐CCP为标准胸外按压模式。且病理生理学研究认为〔,CPR过程中胸外按压频繁中断,导致冠脉灌注无法维持理想水平,影响心脏功能恢复,降低ROSC和CPR成功率,最终增加患者死亡率。临床实际院外抢救过程中,因避免机械复苏装置安装时间耽搁,徒手胸外按压成为首选抢救措施,且刘扬等研究指出,徒手按压在短时间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较机械按压更高。但徒手胸外按压受人工呼吸、电除颤等操作,以及医护人员性别、体能、技巧、姿势、按压频率和时间等因素影响,很难实现高质量持续胸外按压,导致胸外按压深度不够或是中断,因此选择最佳的胸外按压模式十分必要。ICP是以按压∶通气为30∶2的间断胸外按压抢救模式,传统研究认为,CCP较ICP在提高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优势明显,但Koster等研究发现,CCP抢救心搏骤停患者,虽提高胸外按压比例和持续时间,但较ICP未展示出更高生存率,甚至院前抢救效果和预后质量更差,考虑其原因与CCP对医务人员体能要求高,持续200个胸外按压医生很容易疲劳,导致按压质量变差而影响复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