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静脉穿刺训练模型

YJ-SJC 锁骨下静脉穿刺模型(电子监测)
锁骨下静脉穿刺模型(电子监测)

可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可抽出血液。
带有电子监测系统:穿刺到动脉血管时会有语音报警提示。
当穿刺的位置错误时会有语音报警提示。
当穿破胸膜时会有语音报警提示。


友情提示:您只要致电:021-36355733 021-36355776 我们可以帮您推荐符合您要求的 锁骨下静脉穿刺模型_锁骨下静脉穿刺模拟人 相关产品


临床实践中,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评估右心功能、大量快速输液、血液透析、大剂量化疗以及长期胃肠外营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传统的经颈内静脉穿刺行深静脉置管方法大多以体表标志来预测颈内静脉的位置,而其中以胸锁乳突肌作为穿刺标志,中、后入路最为常用。此种方法进行穿刺都是经验性地盲穿,而体表标志和动静脉位置之间的关系常常存在变异。超声作为临床操作的可视化技术,据Rossi等报道,自1984年就已开始研究并应用于临床颈内静脉穿刺辅助。在美国,超声引导是进行临床颈内静脉穿刺的推荐性的标准操作。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麻醉中需要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日趋增多,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为麻醉医生临床工作必备的操作技术。颈内静脉穿刺首选右侧,因右侧颈内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几乎呈一直线,在头低位充盈情况下成人颈内静脉的直径可达1.0~1.5cm,右侧颈内静脉比左侧粗,且胸膜顶较左侧低,而左侧有胸导管,所以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最佳途径是右侧颈内静脉。在过去医疗技术及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多采用传统的体表定位法进行穿刺,这种方法容易误伤颈总动脉,血肿形成,严重的会造成血胸、气胸等危机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尤其行多次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导管、过度肥胖或颈部有瘢痕影响静脉穿刺的患者更容易导致穿刺失败或并发症发生[9]。据Prakash等报道,约有5%的患者存在颈内静脉的解剖变异,传统的体表定位法很难确定颈内静脉的走向及位置。颈总动脉搏动旁颈内静脉穿刺法优于传统的体表定位法,但仍存在操作者穿刺的主观性,并且要求丰富的临床经验。1988年Sauer等就报道了超声引导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可行性,他们成功应用于存在出血倾向、解剖变异及有穿刺失败史的患者,通过超声显示静脉的位置或者改变穿刺路径,有效减少了意外穿破动脉和胸膜的危险。Qguzkurt等在一项研究中也肯定了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安全、有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由于超声引导技术具有图像清晰、定位精确、无放射性、可床边操作等诸多优点,已经非常广泛地应用在临床上。超声引导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颈总动脉搏动旁组,超声引导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颈总动脉搏动旁组,与颈总动脉搏动旁组相比其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明显。超声引导下进行操作可以全程监视穿刺针的的走向,能够清晰地了解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以及周围组织器官的解剖关系,能准确了解有无解剖变异,能及时快速地探明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走行方向、宽度、血流充盈情况,既直观又清晰,从而避免误穿动脉,避免穿刺过深致气胸、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穿刺置管完成,又能以超声了解导管在静脉腔内的位置,深度,有无打折等。超声引导下穿刺颈内静脉置管可大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特别对穿刺条件困难的患者,显像实时直观,并且能有效防止对伴行的动脉和神经误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快速、准确、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尤其是对于右侧穿刺有禁忌证的患者,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行左侧颈内静脉穿刺更具优越性,能完全避免误穿胸导管。当然,此种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超声价格比较昂贵,操作人员要对超声知识比较了解,对操作人员要进行超声知识的相关培训等。因此此法较难在基层医院开展,另外超声不便于携带及操作前准备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紧急情况下(如战地外伤、失血性休克等需要紧急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患者)使用。综上所述,超声引导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显像直接、首次成功率高等优点,能有效防止对臂丛神经、颈内动脉以及胸导管的误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对于短颈、肥胖、颈部活动受限以及存在解剖变异的穿刺困难患者,也能迅速、准确穿刺置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