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暴力伤害预防与救护教育研究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生在校园内受到暴力伤害事件不断发生,媒体曝光率不断增多。引起安全事故的因素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要做到未发生先预防,还要掌握一些对受伤人员的救护常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学校的大多数暴力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防、监督和责任机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校外人员创进校园对学校师生进行的伤害,这就要求学校保安要把好学校大门这第一道关。见到陌生人要进入校园,一定要上前询问有什么事情,是找老师办事的要打电话与老师取得联系,老师允许进入校园才可以放行。如果家长给学生送书本、衣物等要放在保安处,由保安转交给班主任或学生。如果送的是食物或药品,要等到课间联系到学生,学生到门口确认果真是父母,才可以接收,不是父母一律不允许接收。一个是学生间的互相伤害。初中生正处在人体第二快速发育期,青春期的萌芽阶段,心理还不成熟,爱冲动,不计后果。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遇事不钻牛角尖。要把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的育人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要训练学生应对学习生活中各种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学生建立和谐、友好、可信赖的人际交往关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发暴力事件的苗头,并对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从而使暴力事件能够被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学校要健全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监督、管理机制。要善于发现和化解有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矛盾和问题。一旦发现学生有打架斗殴的苗头或暴力倾向,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外,还要用法律、道德、纪律、规章等去约束学生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尝试与所有的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签订安全责任书,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做到群防群治,防患于未然。要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而家长、老师和社会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呵护着他们。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青少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发生暴力伤害事件,应第一时间打120急救电话,但在120到来之前,及时对伤者进行初级救治,一些并发症大多可以有效控制,甚至可以挽救伤者生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培训,掌握一些初级救治方法。现场救护的原则:先救命,后治伤,防二次伤害。对于非专业人员救护,现场多可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手段保证第一时间使伤者得到救治,如在伤后一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治,伤者伤残率和死亡率可大大降低。
一、止血及包扎方法
止血方法可归纳为:按、包、塞、捆。
1)指压法(按)。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能有效地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指压止血法多用于出血较多和难以包扎的伤口。
2)加压包扎止血法(包)。①绷带螺旋包扎:这种方法适用于肢体、躯干部位的包扎。首先用无菌敷料盖住伤口,然后用绷带环形缠绕两圈,从第三圈开始,环绕时压住前一圈的1/2或1/3,最后用胶布粘贴固定。②三角巾腹部包扎。将三角巾底边向上、顶角向下横放在腹部,两个底角围绕到腰部后面打结,最后将顶角从两腿间拉向后面与两底角连接处打结。③三角巾手、足部包扎。首先将三角巾展开,手掌或足平放在其中央,指(趾)尖对准三角巾的顶角,在指(趾)缝中放敷料,然后将顶角折回盖在手背或足背上,再将两底角在手背或足背处交叉,在腕部或踝部围绕一圈后打结。
3)填塞法(塞)。伤口较深时,可以用消毒纱布、干净的布料等填塞在伤口内,再用绷带等包扎。躯干出血不使用这种方法止血。
4)止血带法(捆)。主要是用橡皮管或胶管止血带将血管压瘪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这种止血方法较牢固、可靠,但只能用于四肢动脉大出血。止血带应放在伤口的近心端,应注意间段放松,以免肢体缺血坏死。
二、伤口异物处理
1)不要用不清洁的水冲洗伤口,酒精、碘伏通常仅用于体表消毒,生理盐水、甲硝唑注射液可冲洗伤口。2)不要拔出伤口异物,可能引起大出血、神经或内脏损伤。保护异物原位不动,转入医院外科处理。
三、骨折固定原则
1)保持骨伤位置,不要活动骨折断端,以免加重病情。2)开放性骨折不要冲洗及涂药,不要把断骨放回伤口内。3)固定后均应漏出指端。
四、几个常见部位的固定方法
1)前臂骨折固定。①用两块木板固定,木板与手臂之间加垫,然后用布带依次固定骨折处上、下方。②屈肘,用三角巾悬吊伤肢。
2)上臂骨折固定。①将一块木板放于上臂外侧,木板与上臂之间加垫,然后用布带固定骨折处上、下方。②屈肘悬吊前臂,再用三角巾或宽布带将上臂固定于上身。
3)大腿骨折固定。①两腿之间加垫保护。②用四条三角巾或宽布带将双下肢固定在一起,先固定骨折处上、下方,再固定小腿、脚踝。
4)小腿骨折固定。小腿骨折固定方法与大腿固定相同,固定部位为骨折处上、下方,大腿和踝部。
5)骨盆骨折固定。①膝部屈曲,两膝下放软垫。②用宽布带从臀后向前绕骨盆,捆扎紧。③两膝间加垫,再用宽布带捆扎固定。
6)颈椎骨折固定。如果怀疑患者有颈椎骨折,可以使用专门的颈托固定,如果没有颈托,不要移动头颈,拨打120急救。
五、心肺复苏
当人体心跳呼吸停止时,全身脏器发生缺血缺氧,尤其是大脑,大脑一旦缺血缺氧4—6分钟,脑组织就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因此,最好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
1)判断意识。轻拍患者肩膀,在其两侧耳边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判断有无心跳呼吸停止。
2)高声呼救。如果发现心跳呼吸停止,应高声呼救,寻求旁人帮助,并拨打120.
3)摆正体位。仰卧在坚实平坦的平面上,使头颈胸及躯干无扭曲,翻转时注意保护颈部,两臂置于身旁。
4)胸外按压。A、按压部位:胸部正中线与两乳头连线水平交汇处。B、按压方法:站或跪于患者右侧,双手掌根叠加,十指相扣,上身前倾,双臂伸直,垂直下压30次。下压与送起时间比为1:1,送起时掌根不离开按压处。下压深度≥5厘米,按压频率≥100次/分。
5)打开气道。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左手小鱼际按压额头,右手食指和中指上提下巴,使鼻口朝天。
6)口对口人工呼吸。将放在患者前额的手的拇指、食指捏紧患者的鼻翼,吸一口气,用双唇包严患者口唇周围,缓慢持续地将气体吹入,吹气时间为一分钟。吹气量以胸廓隆起为宜,吹气频率为10—12次/分。胸外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吹气之比为30:2,即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这样称为1个周期的心肺复苏。连续进行5个周期的心肺复苏,然后检查心跳是否恢复。一直反复操作,直到救护车到达或患者苏醒。如果不愿或不会做人工呼吸,可以只进行胸外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