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颈动脉”应废除

以往对于昏迷患者判断是否施以胸外心脏按压,要根据触摸颈动脉搏动来确定。但在实施操作中,尤其在现场,非专业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时,触摸颈动脉要浪费时间,并且其准确性值得怀疑。《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认为,其敏感度为55%,即有脉搏时,急救人员认为41%的患者无脉,就可能错误地进行胸外按压和除颤;其特异度为90%,即100例无脉搏者中有10例被认为有脉搏而失去胸外心脏按压和除颤的机会。即使在专业人员可以根据触摸颈动脉来判断复苏的成功与否,但也必须<10s,以免浪费时间。

附加知识百科
延生复苏( suspended animation),最先由Bel-lamy和Safar于1984年提出,即在创伤休克和心脏停止后将大脑有效地“保存”起来。然后转送患者至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全面心肺复苏。国外采用犬作为失血性休克实验模型。当犬在失血性休克后,以体外转流控温,使鼓膜温度降至10~15℃,停止转流,使犬心脏停跳,或室颤达60~120min后(假设转运患者所需要的时间),更新启动体外转流,低温至32℃,并予电除颤心肺复苏等。结果发现,60~90min后,可在15℃下避免脑损伤,但在120min后只有一部分动物脑功能得以恢复,大部分处于持续昏迷。目前认为,低温是可靠的延生复苏手段。但受限制的是必须在心跳停止2~5min内低温灌注才对脑有保护作用,8min后才灌注无法恢复大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