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原因及心肺脑复苏病人的护理

   心跳、呼吸突然停止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称为复苏术。在心跳、呼吸骤停后的短暂时间内,脑细胞仍进行着微弱的代谢,如果及时给以有效的急救处理,常可使病人得以复苏。
    心跳停止的时间是指循环停止到重建人工循环的时间。传统认为全脑缺血即缺氧性损害的耐受“时限”仅4-6分钟。如超过这个时限,大脑细胞即可遭受不可逆损害而坏死。近20多年来的研究及临床经验证明,超过上述时限如能给以有效的脑复苏措施,还是可以防止脑组织进一步损害而得以恢复功能。所以心跳骤停的病人,一方面要尽快用人工呼吸及心脏按摩重建循环及呼吸,另方面遇到循环停止超过临界时限的病人,仍应尽最大努力争取复苏。
 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麻醉意外
     全麻药用量过大或麻醉加深过快;硬脊膜外腔麻醉时药物误入蛛网膜下隙;呼吸道梗阻未能及时解除等,均可使血压骤降,使心肌急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脏停搏。
    (二)神经反射因素 
     麻醉和手术过程容易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如牵拉腹腔、盆腔脏器,刺激肺门或支气管接管等,都可反射性激发心跳骤停。
    (三)血液动力学剧烈改变
     任何原因引起的血压急剧下降或升高,以及大失血等,均可引起心跳骤停。
    (四)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 
     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均可因抑制心肌的传导及收缩性,而导致心跳骤停。
    (五)心脏器质性病变
     缩窄性心包炎、冠心病、心肌炎等,在麻醉和运动时,均可诱发心脏停搏。
    (六)意外事故电击、溺水、窒息、药物过敏、中毒等,均可能引起心跳骤停。
     心搏停止的类型:此时心脏虽丧失了泵血的功能,但仍有心电及机械括动,在心电图上有3种表现
    (一)心室纤堆颤动为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此时心肌纤维呈现出极不规则、快速而紊乱的连续颤动,仅见心脏蠕动,心搏出量为零,心电图上QRS渡群消失,代之快速不规则颤动渡,可分为细颤和粗颤2种。
    (二)心电静止(即心室停搏、心室静止)为死亡常见表现,心脏处于静止状态,心电图呈等电位线或偶见P波。
    (三)心室自身节律(即心电机械分离)
    心室肌呈慢而微弱的收缩(20 - 30 次/min).心电圈QRS渡群呈宽大畸形缓慢而矮小的室性自搏节律,泵血功能为零,为死亡率极高的一种心电图表现。
    心搏停止不论何种类型,其共同点是心脏失去排血功能,即有效循环停止、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呼吸断续或停止、意识丧失、瞳孔散大>4mm、全身组织供血供氧中断。在临床上无法鉴别病因,病人处于临床死亡状态,初期急救处理基本相同,故统称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喘息样呼吸困难伴发绀,随即呼吸停止,心音消失,瞳孔散大。心电图(EKG)表现有心室静止、心肌电-机械分离、心室颤动(或扑动)三种情况。心室静止指心室完全丧失心电活动,心跳处于完全停止状态,EKG表现为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心肌电-机械分离指严重心血管性虚脱.EKG表现为宽大畸形、频率较慢的完整QRS波群,但心脏无收缩和舒张活动。心室颤动指EKC上出现心室颤动或扑动波,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处理原则为迅速实施心肺脑复苏术(CPCR)及复苏后对症处理,其抢救成功率因病因、抢救是否及时、抢救方法是否有效而异。
   【护理目标】
   (一)病人呼吸、心跳恢复,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
   (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病情稳定。
   【护理措施】
   (一)抢转护理
   1、心脏复苏发现心脏骤停病人,除立即通知医师外,应将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面上,估计为心室颤动者应立即心前区拳击1次,无心跳恢复时可再连击2-3次,一旦证明有心跳,切勿再进行捶击,以免复跳的心脏再次停跳。如无效,应协助医师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要有节奏,力量要适中,避免因用力过猛而引起肋
骨骨折、组织损伤、血气胸等。备好除颤器,以上方法无效时尽早电除颤。开始用200-300W/s,无效时可以再次电击,适当加大瓦秒量。
    2、建立人工通气先疏通气道,清理口腔及气管内异物,舌后坠者用舌钳将舌体拉出或放置口咽通气管。紧急情况下可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条件具备者尽早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囊或呼吸机辅
助呼吸。气管插管的方法有两种,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紧急抢救时宜选用经口气管插管),插管动作要快、轻,不宜中止胸外心脏按压。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一路可用留置针头,以备快速输液或输血,另一路可用普通头皮针,便于静脉推药。
    4、连接生命体征监护仪,备好各种抢救用药、吸痰器等,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5、为促进脑组织的恢复,在抢救开始时,争取5分钟内用冰帽保护大脑,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脑组织的损害。对血压、心率已恢复稳定而神志尚未清醒者,即加全身体表降温,也可给予人工冬眠,以保持低温,维持循环,保护心肾。镇静止痉,防止脑水肿的发展。
    6、复苏后的患者应安置在监护室,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限制陪人探视。
    7、安排有经验的护士在监护室工作。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注意病人及室内清洁卫生。做好各种护理记录,随时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器械;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以保证液体及药物的顺利输入。
    8、应注意无菌操作,器械物品必须经过严格消毒灭菌。
    9、如病情许可,应勤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及继发感染的发生。但病人如处于心低输出量状态时,则不宜翻身,防止引起心跳骤停的再次发生。
    10、注意口腔及五官护理,眼可滴抗生素或用凡士林纱布覆盖,防止角膜干燥或溃疡及角膜炎的发生。
   (二)病情观察与护理
    1、发现病人猝死,根据猝死病人的体征迅速确立诊断,争分夺秒地配合医师进行复苏术。在复苏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瞳孔、血压、尿量和大动脉搏动。有心电监测仪器时,可
直接通过心电示波观察病人有无心脏自主节律;有无心室颤动或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动过速。通过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了解有无血症。严密的病情观察可使医师获得及时准确的病情反馈,为继续治疗提供依据。
    2、心脏复苏成功后,病人送人监护病房继续观察48-72小时,病情不稳定者可相应延长时间。复苏后,由于心脏停搏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并未随即消失。心脏停搏造成全身组织严重缺氧,导致无氧代谢增加,大量代谢产物积聚于体内,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由于呼吸功能衰竭,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心脏骤停对心、脑、肾、肝等重要器官均有损害,病人复苏后可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肺功能不全、脑水肿、肾衰竭及感染等问题.可再度发生心跳、呼吸停止,因而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更为重要。需连续进行心率、心律、血压监测。注意有无危险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多源、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同时抽血做血生化检查,了解血钾及其他电解质情况,以稳定心律,防止室颤等的发生,注意血压变化,收缩压应保持在10.7kPa(80mmHg)以上;血压偏低不能维持有效的脑、肾灌注,不利于防治脑缺氧、脑水肿及急性肾衰竭,因而应及时按医嘱应用升压药物纠正低血压。严密观察复苏后病人的神志、瞳孔变化,判断脑组织恢复状况和有无不可逆的功能损害;观寨呼吸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以便及时纠正酸碱失衡;注意尿量变化,如心功能和血
压正常而每小时尿量仍少于30ml,应及时通知医师,可在排除血容量不足后试用利尿药物;若用药后仍无尿少尿,则提示急性肾衰竭。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自身安全防护。心搏骤停多由于心源性因索引起,因此应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大量吸烟、体力活动过少以及遗传因素等,糖尿病等池能促进或加重冠心病的发生。应避免诱发因素。消除冠心病急性发作的诱因,如避免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尤其是缺乏体力劳动者。对于冠心病的高危病人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及时发现和纠正心律失常。同时,应大力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使人人都能掌握或了解急救常识,一旦目击都能进行必要的急救,为患者争取晟初的抢救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