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现场心肺复苏模拟人训练

院内现场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直接体现医院急诊急救的水平,同时反映医院团队合作和非临床科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2015版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将生存链拆分为院内和院外两条。院内CPR生存链中指出,要以团队形式实施CPR,要及早启动应急反应系统。近年来,不断有院内非临床区域心搏呼吸骤停事件发生的报道,医院是患者活动的主要场所,任何地点、任何角落均可发生心搏骤停。急救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前来就诊的患者,还包括患者的陪同家属,还有院内医护等工作人员。而CPR“黄金时间”为发生CA后4min内,心搏骤停5min后即使立即行有效CPR,脑组织仍然会损伤。院内急救能力亟待提高。研究发现,61.9%的医院并无明确规定负责院内急救的科室。临床急救现场医护人员分工不明,配合程度不高,医技、后勤部门人员应急抢救能力差,遇到突发事件,抢救设备无从利用。2015版指南更新使得团队协作、应急反应系统的启动及后续处理更加重要、灵活,医务人员在复苏时需要完成许多任务,创建一支专职化急救团队、正确快速启动应急反应系统至关重要,可使院内各部门有效衔接,提高抢救成功率。心搏骤停一旦发生,目击者启动复苏的同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呼救是首要一步,呼救信息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生命救援队到达现场的时间。呼救时要详细告知发生地点(如:“某科室,几号楼几楼,发生心搏骤停患者,请求支援”),同时简要说明患者发病情况、症状和体征,以便24h生命救援队判断是否需要携带特定的急救设备设施;同时要让后勤准备好电梯,以便生命救援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临床抢救时各环节配合不密切,采用传统的急救技能培训往往注重单项技能的操作培训,不利于实际临床抢救工作。医护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利用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可以提高抢救时的分工性和密切合作性。医院是患者高密集区,发生心搏骤停时,如不及时抢救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医务人员在复苏时需完成许多任务,如胸外按压、气道管理、呼吸复苏、节律识别、除颤和使用恰当药物等,这就需要一支受过良好训练的施救者组成的高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