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练习模拟人,假人
心脏骤停属于临床上多发的危重病症之一,病人发病突然,致残及致死率高,心脏骤停后,需要对病人采取紧急心肺复苏治疗,心脏骤停病人发病时间超过5min时可对脑及其他重要脏器形成不可逆的损伤,CPR是针对心脏骤停病人所实施的紧急抢救方法,医护人员对心脏骤停病人实施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及快速电除颤等措施,构建人工循环系统,促使病人恢复自主心脏搏动及正常呼吸功能。CPR作为心脏骤停成功抢救的紧急处置措施,临床上可以参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的相关方法来实施,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及救治,心脏骤停病人CPR成功率已经较《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发布前有较大提高,但心脏骤停病人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通过分析心脏骤停病人CPR的成功率与何种因素具有相关性,对于提高心脏骤停病人CPR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类型基础疾病的心脏骤停病人,其实施CPR后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是诱发病人心脏骤停的常见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病人发生心脏骤停时多表现为心室纤维颤动,此类病人早期给予电除颤治疗,CPR成功率较高;脑血管疾病病人由于大脑对血氧供给要求较高,CPR成功时间窗缩短,即便CPR成功,脑损伤不可避免,病人后期生活质量较低。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发生心脏骤停风险加大,是由于上述两类病人本身心脏功能或呼吸功能较正常人差,基础疾病出现突发性加重情况时,机体无法适应心律或呼吸突发性改变而导致心脏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