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培训模拟人,模型,假人

YJ/CPR490 高级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
↓点击下图了解产品详情↓

CPR490

 

YJ/CPR490功能进行全面升级,突出CPR训练操作的铺助功能,以及可自行设定各项数值,更加符合临床和教学练习CPR操作要求。

功能特点:
■ 模拟人解剖特征明显,手感真实,肤色统一,形态逼真,外形美观。
■ 模拟生命体征:
• 初始状态时,模拟人瞳孔散大,颈动脉无搏动。
• 按压过程中,模拟人颈动脉被动搏动,搏动频率与按压频率一致。
• 抢救成功后,模拟人瞳孔恢复正常,颈动脉自主搏动。
• 瞳孔缩放和颈动脉搏动由开关可开启和关闭。
■ 可进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可进行标准气道开放,气道指示灯变亮。
■ 三种操作方式:可进行CPR训练、模式考核和实战考核。
• 方式一:CPR训练,可进行按压和吹气训练。
• 方式二:模式考核,在设定的时间内,根据2010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正确按压和吹气数30:2的比例,完成5个循环操作。
• 方式三:实战考核,老师可自行设定操作时间范围、操作标准、循环次数、操作频率、按压和吹气的比例。


相关新闻:       现代社会急救已从院内延伸至院外的事故第一现场,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掌握常见急救知识理论和技能操作,及时有效正确的院外抢救已成为急救系统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是急救知识技能掌握和传播的良好载体,大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有良好的学习愿望,高校开展急救知识的课 堂教学,让当代大学生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和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运输的多样化等,再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各种意外事故和急症发生率也显著增加,由于这些意外事故和急症的危机性和不可预知性,学会有效自救和互救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 时机,也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每3-5人种就有1人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在荷兰,10岁儿童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技能的学习,瑞士通过制定法律要求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而我国居民,尤其是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严重匮乏,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技术和电视节目的广泛普及,电视和网络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本调查发现网络、电视是本校大学生了解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这与郭斌研究结果一致。因此,综合利用现代互联网和电视传播技术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水平方面可能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针对骨折、烫伤、急性呼吸道异物堵塞、癫痫、心肺复苏术和崴脚常见的急症的结果显示除了心肺复苏外,大学生对其他急症的知晓率非常低,更别提对这些急症的应急处理措施了,可见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缺乏以及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差。这结果也显示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力度仍然不够,因此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系统培训现场急救知识迫在眉睫。尽管本调查结果显示与非医学生相比,医学生对骨折、癫痫、心肺复苏术的知晓率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急救知识培训机会少,自身急救意识差有关。2014年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造成9名在校大学生死亡,死因主要是窒息和心脏骤停。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发生心源性猝死事件更加突出大学生急救和互救能力缺乏,在发生猝死现场,大学生由于缺乏心肺复苏知识和操作技能,错失了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很多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急救知识的专业培训,只是通过视频、网络、他人告知等途径获取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更没有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因此本次调查针对心肺复苏做了重点调查,结果显示本校医学类学生对心肺复苏步骤、施行胸外按压的正确部位、心肺复苏术适用情况、正确开放气道、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比等心肺复苏核心问题的掌握程度上有突出的专业优势,可能与医学院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有关。但总体来看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掌握结果并不乐观,非医学调查对象甚至医学调查对象都有一部分人完全不知道此急救措施,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十分有必要。本次结果还显示93.8%的人希望了解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而95.1%认为大学课程有必要开展急救知识科普,94.4%的大学生认为急救培训应以实际操作为主,这一结果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对急救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渴望,希望教育相关部门和高校共同采取有效措施,来弥补大学生在急救知识方面的短板,让大学生明白掌握正确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院前急救在未来急救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解急救知识或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急救操作必须准确无误,急救操作是技能类范畴,只有亲自动手反复练习才是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高校相关部门可在大一大二轻松的学期开设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专项培训班,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借助模拟物和模拟现场对常见急救技能反复练习;并通过举办急救知识竞赛、宣传栏进行急救知识宣传、现场急救演习、急救技能比拼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对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得更持久、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