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练习模型 吸痰深度的研究

高级吸痰练习模型
↓点击下图了解产品详情↓

高级吸痰练习模型

吸痰练习模型可以通过吸痰管进行负压吸痰训练,以辅助清除呼吸道内的过多分泌物。但作为一项侵入性操作,吸痰管插入过浅,不能有效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而插入过深则会造成黏膜的损伤,同时诱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低氧血症、肺泡塌陷、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等。为了既保证吸痰的有效,又保证吸痰的安全,国内外学者对吸痰管插入气道的深度作了相关研究。2006 年人卫版《新编护理学基础》本科教材第一版曾指出人工气道内吸痰时,应将吸痰管插入气道直到遇到抵抗或患者咳嗽,再往外提出 1cm,但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此操作标准的依据。而近年的人工气道内吸痰操作规范关于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并无明确规定,只提出应插入适宜深度。何谓适宜,并没有统一的或确切的答案。为此,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工气道内吸痰管插入深度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护理人员在执行吸痰操作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人工气道内吸痰管的插入深度主要根据其插入位置与人工气道末端或气管隆突的位置关系来进行界定,文献报道的常用深度有两种。当患者意识清楚、咳嗽反射强且配合较好时,可通过言语,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将外周气道内痰液咳出,浅吸痰即可;但 ICU的患者多数病情危重,咳嗽反射弱,且机械通气时,多处于镇静状态,对于还存在咳嗽反应但配合不好的患者而言,浅吸痰时吸痰管在人工气道内未接触气道黏膜,无法刺激咳嗽反射,不能帮助机体通过自主咳嗽将外周气道内的痰液咳到主气道内,造成瘀滞在肺部的痰液不能有效排出 ;而对于咳嗽反射弱甚至没有咳嗽反射的患者而言,如昏迷或镇静程度较深的患者,更需要吸痰管插入得尽量深才能更好地清除痰液,深吸痰更合适。但深吸痰黏膜损伤大,出现支气管痉挛、肺不张等的风险更高,却是不争的事实。行人工气道通气的患者,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不同,清除气道分泌物的能力不同,患者的不良反应也不同。但目前吸痰管插入的位置尚缺乏简单可靠又客观的方式进行验证,这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而关于吸痰效果的评价多以单一的吸出痰液量的多少,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或带管时间、住院时间等作为评价指标,缺乏系统、全面的评价,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吸痰的效果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年龄不同、病种不同的患者,吸痰时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如小儿,已有大量研究显示,其对血流动力学波动的耐受能力较低,浅吸痰较深吸痰更为安全,但老人对各种刺激并不敏感,其呼吸生理也有别于小儿及中青年,其适宜的吸痰深度,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