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标准化病人

YJ/CPR290 高级全自动半身心肺复苏模拟人
↓点击下图了解产品详情↓

高级全自动半身心肺复苏模拟人

YJ/CPR490 高级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
↓点击下图了解产品详情↓

CPR490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意外伤害,而我国每年约有70万~75万人死于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发生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意外伤害致残人数每年约800万,需治疗人数是死亡人数的100~500倍,给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发生意外时,第一目击者或自己若能及时、正确地实施院前急救,可极大程度地降低伤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反映公众急救水平。同时,大学生学习能力强,通过学习院前急救技能,不但可以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还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家人、朋友,在更大范围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起到知识传播载体的作用,促进公众急救能力整体提高。医学院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急救认知、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资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与其相比,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认知、需求和知识获取途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1)对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信息宣传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现有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纸质读物、讲座、网络、电视节目等,说明目前急救知识传播渠道较多。调查对象中未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占63.17%,说明急救培训普及率较低,主要原因为不知道哪里有相关培训课程,其次为学习紧张、没时间。这表明急救知识传播渠道虽然较多,但公众知晓率低,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可通过社交平台,如学校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宣传橱窗等形式发布培训信息,提高培训知晓率。
(2)可持续的重复培训能够提升和巩固急救知识与技能。调查中,大学生认为一个月开展一次急救培训是比较适宜的。根据“遗忘”理论,知识和技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重复培训则可对其进行巩固,这也说明重复培训的必要性。大学生在校时间长,适合定期开展培训,但需要相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目前,我国的急救培训尚未形成规模,急救培训多以公益性为主,缺乏专业的、持续的急救培训资源以及推广模式。相关研究明,可通过开设急救课程促进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
(3)培训内容及形式多元化。调查对象最希望学习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为常见疾病紧急情况处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心肺复苏。说明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要推广心肺复苏,还要学习其他急救知识与技能。调查对象认为,急救中心或者医院医护人员、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更适合成为急救培训教师,说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专业人员认可度更高。在对急救培训形式的调查中,专题培训、健康教育课、选修课等形式较多见,培训方式有讲座、练习、考试、看视频录像等,说明目前的培训形式多样,但缺乏统一、规范的培训方式。而学生不愿意参与急救培训的原因中,缺乏吸引力是主要原因。学生表示,教师示范及现场练习与考核、多媒体教学联合的培训形式更具吸引力。与单一的讲座、看视频录像或者操作练习相比,多形式联合的培训加考核认证方式既提高了教学趣味性、互动性,又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及时指导,使操作更规范,而考核认证也保证了培训效果,是对培训参与者急救能力的认可,有助于提高其施救信心。
    综上所述,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不佳,具有较强的急救知识学习意愿,但施救信心不足,对急救培训需求强烈。相关部门可根据其培训需求和学习特点,加强急救培训信息宣传,在师资选择、培训频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设计可持续、规范的急救培训体系,提升其急救能力,进而提升公众急救整体水平。